葛根在中医药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应用记载,其认知经历了从早期药用、食用拓展到现代药理研究的演变过程。以下是其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及古今认知的演变分析:
“主消渴,身大热,呕吐,诸痹,起阴气,解诸毒。” 此时已认识到葛根具有清热、生津、解表的作用,尤其针对发热、口渴等症状。
“散郁火,解酒毒,利二便,杀野葛、巴豆、百药毒。” 并记载其植物形态:“蔓生,取根入药……春采根,夏采花。” 提出葛根可“升阳止泻”,成为治疗脾虚泄泻(如泄泻伴有发热)的关键药物。
葛根从《神农本草经》的“解诸毒”到现代心脑血管保护药的演变,体现了传统经验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,其“药食同源”特性也使其成为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